苏超爆火,国足能否从中找到 “他山之石”?
近期,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(简称 “苏超”)的火爆程度超乎想象。单场观众人数突破 6 万,场均观众达 3.9 万人,与英超、德甲的观众体量相当。这项由业余球员主导的联赛,正用其独特的魅力为中国足球的发展提供着诸多可借鉴的思路。
图片取材于网络
一、青训体系:回归校园与社区,培育本土人才
在苏超的 516 名参赛球员中,仅有 29 人是职业球员,其余大多来自 200 余个青训营。以盐城队为例,近四成队员出自与中学合作的 “文化学习 + 专业训练” 青训体系。南通队则有 35 名球员由当地青训基地输送。这种模式避免了 “金元足球” 时期过度依赖外援,导致本土球员培养青黄不接的困境。
中国足球长期以来在青训方面投入不少,但效果不佳。国足可借鉴苏超,将青训权重提升至战略高度,加强校园与俱乐部的深度联动。例如,可推广一些地方将足球纳入中考科目的做法,提高学校对足球教育的重视程度,同时俱乐部也应积极参与校园足球活动,为有潜力的学生提供专业指导,培育更多 “从课堂到球场” 的复合型人才。
图片取材于网络
二、赛事运营:降低门槛,提高参与度
苏超的成功离不开其低门槛的设计。在本届赛事中,大量来自各行各业的业余球员参与其中,“草根” 味十足。这些非职业球员用他们的热情和拼搏,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比赛。比如 17 岁高中生前锋冦程开场 1 分钟破门,高二门将严子航多次神扑,都展现了苏超的竞技魅力。
国足相关赛事可适当降低参赛门槛,鼓励更多有足球梦想的年轻人参与进来。在赛事组织上,应简化流程,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,让赛事回归体育本质。同时,借鉴苏超首创的 “球队自主招商 + 风险投资” 模式,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,减轻赛事运营的资金压力,提高赛事的可持续性。
图片取材于网络
三、文化建设:挖掘地域特色,增强情感共鸣
苏超通过 “散装江苏” 地域梗、官媒玩梗等文化操作,将赛事转化为地域身份认同符号,吸引了近八成非球迷关注。各地市之间的 “楚汉德比”“淮扬菜正统之争” 等话题,不仅增加了赛事的趣味性,还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。
国足在赛事文化建设方面相对薄弱。可以挖掘各地区的足球文化特色,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赛事品牌。比如,一些足球传统地区可以举办以本地足球历史为主题的赛事,邀请球迷参与其中,增强球迷对赛事的认同感和归属感。此外,利用社交媒体等平台,加强赛事的宣传推广,营造浓厚的足球文化氛围。
四、群众基础:完善基础设施,推动足球普及
江苏省在足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果显著。南京通过 “免费 + 低收费” 模式开放 42 片灯光球场,扬州将 140 所中小学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,让 “15 分钟足球圈” 成为现实。大量的足球场地为群众参与足球运动提供了便利条件。
图片取材于网络
国足要想取得长远进步,必须重视群众足球的发展。加大对足球场地等基础设施的投入,尤其是在社区和学校建设更多的足球场地。同时,组织开展各类基层足球赛事,让更多人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,从根本上提高中国足球的群众基础。
苏超的火爆为国足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宝贵的借鉴经验。国足若能在青训体系、赛事运营、文化建设和群众基础等方面积极借鉴苏超的成功之处,中国足球或许能在未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复兴之路。
作者|本文转载自@人间烟火气
图片|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